很多人看不懂长安朝廷的做法,为什么不鼓励袁绍和公孙瓒继续火并下去呢?
其实长安朝廷的这种玩法就是标准的和稀泥:如果袁绍和公孙瓒分出了胜负,胜者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幽州和冀州的军政资源,从而成为更为庞大的军阀。可如果让对方暂时罢手言和,也不可能消弭矛盾。长安朝廷就好像拳击比赛中的裁判一样,让双方选手在场边休息一会,然后再开始第二回合。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巾余孽趁着诸侯混战的机会,正在悄悄地发展壮大。
诸侯们或许谁也不服谁,但对待黄巾余孽的态度却是出奇地统一:谁胜谁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这帮泥腿子得势!不然以后全天下都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我们还怎么贩卖门第论和血统论呢?
那时候的黄巾余孽有多嚣张呢?来看一个史实:公元193年正月,袁绍和公孙瓒在赵歧的调解下签订了停战协议。同年三月,袁绍的大本营邺城被黄巾余孽攻破,袁绍的老婆孩子被俘虏。
上述事件发生在袁绍与公孙瓒已经停战的背景下,如果当时的袁绍仍然在与公孙瓒火并,后果会更加地不堪设想。因为袁绍与公孙瓒已经停战,所以可以集中力量应付黄巾军。但是即便如此,也是让黄巾军打得一再捉襟见肘。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与仓皇逃窜的吕布实现了短期的协作。
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袁氏,自身也是虎踞冀州的大军阀。这样一位爷想找吕布帮忙,吕布当然很乐意。就好像当年孙坚看到袁术,直接纳头便拜,袁氏的金字招牌还是很灵的。更重要的是,吕布也可以利用与袁绍合作的机会,趁机向河北扩张自己的势力。
此时的吕布,其实和刘备没有多少区别,都有着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靠着给别人当雇佣军为生。与《三国演义》的描述不同,正史上的吕布被称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也是在董卓死后闯出的名声。
冀州的黄巾余孽被吕布清剿得差不多了,袁绍就想着让吕布滚蛋,因为此时的吕布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更重要的是:吕布在剿匪的过程中经常吃拿卡要,甚至于公然在袁绍的地盘上招兵买马,更是把手伸进了经济领域。
袁绍出手跟吕布暗战,经历了一系列摩擦后,吕布也明白,自己无法在冀州继续混下去了。如果在此地跟袁绍翻脸,袁绍当然有受伤的危险,但吕布自己则是有殒命的可能。
一番瞎折腾以后,吕布主动要求离开冀州。袁绍看到吕瘟神要走,自然也表示欢迎。同时向长安朝廷请旨,任命吕布为司隶校尉。可同时又派军队狙击吕布,吕布动作比较快,逃到了兖州。
逃到兖州的吕布却没有想到,他事业的第一个巅峰期即将到来,就在兖州这块福地上。
具体情况如何,我们明天再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