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已列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东堂戏
巴东堂戏,当地称踩堂戏,由民俗中敬神还愿和吉庆娱乐的“跳花鼓子”与“薅草锣鼓”以及民间舞蹈结合,广泛吸收流传于巴东的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楚调及后来传入的川剧、南剧等诸多演唱形式。巴东堂戏主要流行于巴东江北神农溪一带及与之毗邻的秭归、兴山、五峰、巫山等地,其历史悠久,清末民初为繁盛时期,以巴东沿渡河为中心向周边幅射,历史上曾建有8个民间职业堂戏班,师承相传有4至5代传人,迄今有200多年历史,亦属恩施州五大民间戏曲剧种之一。
皮影戏
皮影戏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巴东县官渡、溪丘、沿渡一带,唱腔为堂戏的“小筒子”,曲牌有“一字、二流、倒板、迥龙”等,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其代表剧目有《仁贵征西》、《三下南唐》等。
山民歌
山民歌种类繁多,形式简朴,内容丰富,其咏物生动形象,抒情高吭激昂。摘茶时兴唱摘茶歌,薅草、栽秧时兴打薅草锣鼓或栽秧锣鼓,剥苞谷季节,兴赶“五句子”,每逢男婚女嫁,兴唱十姊妹(十兄弟)歌。
纤夫号子
《峡江纤夫号子》是巴东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其唱腔高亢嘹亮、旋律优美、节奏紧凑、急促有力,是流传在江北沿江一带独有的一种民族艺术瑰宝。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还要哭嫁,不过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这首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